使更多創意開花結果(觀象臺)
推動高質量發展,要繼續推動創新創業邁上新臺階,盡心支持、悉心呵護,使更多創意開花結果,讓更多創客奮斗出彩。
“現在外部環境這么復雜,龍頭企業都吃不消,創新創業者的壓力可想而知!痹趧摌I孵化器采訪,這樣的感慨并不罕見。
的確,在產業賽道日漸擁擠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、行業格局趨于明朗的今天,創業機會變得不易尋覓。特別是今年以來,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,不少市場主體遭遇訂單減少、融資不順、增長乏力的生存困境,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,日子過得更為艱難。
那么,這是否就意味著創新創業的風口已然過去?
走訪各類科技孵化器,不難發現創業者并沒有“躺平”:因訂單驟降一度入不敷出的乾華科技,以管理之變積極應對環境之變;創業不久便遭遇疫情挑戰的90后創業團隊覓機科技,主動從線下轉向線上,為企業爭取到更多訂單;連續三次創業的華源技術,在“發不起工資、交不起房租”的絕境里仍堅持技術研發,最終迎來曙光……這些創業企業的實踐證明,只要勇敢應變、主動求變,創新創業依然有廣闊舞臺。
與大企業相比,初創企業普遍團隊規模小、自有資金少、抗風險能力弱,這就注定其創新創業是一場艱難的試煉,只有依靠內外部協同作戰,才能化危為機。
化危為機,創業者要主動作為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初創企業要想爭取到成長空間,創新往往是唯一手段。一項致力于發展壯大的創新事業不會是一次百米沖刺,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,這就意味著創業團隊不僅要持續加碼技術創新,也要不斷適配管理創新。復盤那些成功企業的創業歷程,無一不是技術與管理雙輪驅動的結果:2005年遭遇增長瓶頸的海爾,探索創新“人單合一”模式,加速形成企業新增長點;2016年發現銷量下滑后,小米主動減速、積極補課,發力供應鏈管理,提升產品交付能力,迅速扭轉局面并重回產銷前列……煎和熬都是從生澀到成熟的方式,不斷在絕望中尋找希望,在逆境中進化新生,才是創業企業破繭成蝶的通關密語。
化危為機,護航者也需形成合力。在市場經濟大潮中,大量新增的雙創主體如同大海中的一艘艘小船,政策助推、平臺加力,才能助其順利出航、破浪前行。今年以來,遭遇需求收縮與供給沖擊雙重壓力,自有資金本就不足又融資困難的初創企業,現金流短缺成為生存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。加強對初創企業的扶持和服務,就要以降成本為突破口,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、普惠信貸等惠企紓困政策,為市場主體紓困發展送上“真金白銀”,讓雙創企業不僅生存下來,而且能活躍起來。
創新創業是國家贏得未來的基礎和關鍵,不僅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,而且孕育頭部企業的雛形。無數個創業者義無反顧投入創新事業,造就了一個個新興產業的繁榮景象,匯聚起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新動能。推動高質量發展,要繼續推動創新創業邁上新臺階,盡心支持、悉心呵護,使更多創意開花結果,讓更多創客奮斗出彩。千千萬萬想創業、敢創新、能創造的奮進者各顯身手,必將匯聚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澎湃力量。
金言
(來源:人民日報)
(編輯:王思博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