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(記者 劉文文)經歷了三年“寒冬”,旅游業終于迎來暖春。隨著各國陸續放松旅行限制,全球旅游市場持續復蘇。在此趨勢下,中國旅游業如何奏響“春之曲”?
在近日舉辦的“2022世界旅游聯盟·湘湖對話”上,與會嘉賓圍繞全球和中國旅游業的復蘇展開深入探討。過去三年,全球旅游市場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。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(WTTC)亞洲區總監王小石說,疫情前,2019年旅游GDP占全球GDP的10.4%,貢獻了3.34億個就業崗位。2020年受疫情影響,旅游業對全球GDP的貢獻下降至5.5%。
“但是,隨著各國陸續重啟邊境、開放國際旅行,旅游業復蘇非常之快。從中可以看到非?上驳内厔,我們預測,從2022年到2032年的十年,旅游業將以年均5.8%的增速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!蓖跣∈f。
在全球旅游業強勢復蘇的當下,中國旅游市場備受關注。中國旅游集團總經理王海民表示,從消費潛力看,中國旅游市場值得期待。據統計,中國年收入超過16萬元人民幣的中產家庭數量已達到1.38億戶,到2025年還將新增7100萬戶。隨著消費信心的進一步回升,中國消費者“走出去”旅游、購物的消費意愿必將推動中國乃至世界旅游市場的加快復蘇。
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,基于財政、消費、投資、民航、交通、入出境管理等宏觀政策以及居民出游意愿、員工招聘、企業家信心和目的地推廣等先行指標的綜合研判,有理由對2023年的中國旅游經濟保持樂觀預期。預計全年國內出游人次、旅游消費、入出境旅游人次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85%、75%和40%。
盡管如此,王海民也提醒,旅游市場的恢復不是一蹴而就,過程中有波折和挑戰。他分析,中國旅游市場的復蘇不是簡單回到過去,要注意旅游消費呈現出的新變化和新特點。從旅游零售來看,以奢侈品為代表的中高端消費市場率先反彈。到2025年,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,這說明中國消費者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消費升級。
談及中國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,戴斌亦指出,過去“趕大鵝”式旅游比較多,而現在,團隊變散客、標準化變個性化的旅游行為越來越多,必然會影響商業供給和產業動能的創新,進而影響到產業政策和規則體系的調整。自助、自駕、個性化和多樣性的當代,要求移動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5G通訊和現代金融創造更多消費場景。在他看來,新領域、新賽道、新動能、新優勢是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
作為全球旅游業的重要引擎,三年來中國游客的缺席是全球旅游業的重大損失。如今中國游客回歸對全球意味著什么?歐洲旅游委員會執行董事愛德華多·桑坦德坦言:“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,對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歐洲來說至關重要,中國仍是歐洲最大的游客來源國,F在正是一個好機會,大家可以深入中國市場,更好地了解中國游客需求,抓住中國出境游復蘇的趨勢!
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祖拉布·波洛利卡什維利表示,中國是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國和旅游客源國之一,中國調整出入境管理措施,對于國際旅游業的重新開啟起到重大推動作用,對于旅游行業和全球經濟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。當前,全球旅游業需要團結協作,希望中國能引領世界旅游業的復蘇與發展。(完)
(來源:中國新聞網)
(編輯:王思博)
|